您好!欢迎来到曲阜中源古建筑设计公司
曲阜中源古建筑设计公司
    栏目导航

    Column navigation

联系我们
    联系人:刘总
    手机:13053797214(微信同号)
    手机:13501301830(微信同号)
    固话:0537-4492560
    Q Q : 105081629
    邮箱:105081629@qq.com
    公司地址:山东济宁曲阜万佳广场12号楼409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古建筑彩画呼唤保护与传承
时间:2019-10-03 08:03:11 来源:原创
金色龙凤纹配以沥粉贴金的宫廷建筑彩画,秀丽素雅的民间苏式彩画……9月23日,80余幅明清两代官式建筑彩画复原作品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的明清官式建筑彩画艺术展上展出。本次展览的展品是故宫博物院主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计划《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官式建筑彩画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王仲杰、张德才、蒋广全等几位老一辈古建彩画艺术大师的好评,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古建彩画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探讨。 


    匠人难觅传承遇阻技术和修养须并重 


    中国古建彩画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木构建筑生命周期有限、历史上多次重绘被覆盖等原因,很多古建彩画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褪色、或消失。依据2015年4月2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在威尼斯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94年颁布的《奈良真实性文件》中所提出的文物保护原则,需要以科学的态度保持原文物的真实信息。抢救濒临消失的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建彩画,以艺术手法记录保存其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特色并使之薪火相传,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当下,古建彩画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多重挑战。 


    据古建彩画老艺人吴书瑞介绍,一方面,社会上具有古建彩画修复资质的单位只有100余家,具有一级资质的单位仅有20家左右,而高水平的建筑彩画匠人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古建彩画虽以传统绘画技艺为基础,但同时提出了很多复杂、严格的要求。以“祥云褪”图案为例,五层祥云图案彼此叠加形成渐变效果,看似简单的构图,却需要匠人用一天多的时间完成。这对于尚处在入门阶段的工匠来说,是对其耐心和毅力的不小考验。他说:“按照老辈艺人的要求,培养一位建筑彩画师至少需要10年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往往耐不住寂寞,学艺两三年时间就转行了。” 


    在展览现场,53岁的贺师傅为观众展示了建筑彩画的绘画过程。学习建筑彩画已有30年的贺师傅对记者说:“至今我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出师。建筑彩画的学习永远无止境,永远没有头。”他认为,学好建筑彩画,喜欢是关键。他说:“我是从心底里喜欢建筑彩画,随时随地都在观察、学习。” 


    在著名彩画专家、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王仲杰看来,现代建筑彩画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形无韵。他说:“彩画在古建筑中是比较难的部分。建筑彩画虽是用笔画出来的,但气韵十分关键,既要形像、还要神像。这就要求当代匠师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修养、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要了解建筑彩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明清官式彩画是重点地方彩画不能忽视 


    针对当前出现的古建彩画过“热”现象,王仲杰认为,要从三方面着手古建彩画的传承工作。一是文物建筑的彩画修复工作,二是旧存和新建老式建筑的彩画研究工作,三是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彩画工作。“这三项工作的性质截然不同,要求也不同,不能混淆。”他强调,“文物建筑彩画的修复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开展,不能有一点差池,但是在设计和施工环节却常常出现自觉不自觉地混同于一般建筑彩画的现象。” 


    当下,对明清两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演进研究是当务之急。王仲杰指出,很多古建彩画的信息还没有被认识,如彩画的基本格式、颜色的叠压关系等。“明代建筑彩画研究比清代建筑彩画研究更难,因为母体建筑遗留的数量很少。要从现在做起,在老前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在著名彩画专家蒋广全看来,中国古建筑彩画发展史的普及十分重要。要从源头开始研究和学习不同历史阶段彩画的不同特点。此外,对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原材料和基本工艺也要进行研究。他说:“古建彩画色彩十分讲究,如青、绿等颜色又细分为好多种。中国古建筑彩画的最基本工艺有100多种,种种不同,也都需要掌握。” 


    在保护和传承官式建筑彩画的同时,古建彩画艺术大师一致认为,不能忽略量大、面广的地方建筑彩画。地方建筑彩画广泛分布在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保护任务也更加艰巨。 


    “1912年以后,地方建筑彩画的工种消失了,研究起来更难,是一个很难啃的‘骨头’。希望有建筑专业的大学,将中国古建地方彩画的存留状况纳入教学内容。”蒋广全说。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担当传承社会责任 


    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古建彩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没能得到科研层面应有的关注和支持。相应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及体系的缺乏,也是这门传统技艺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以前,全国高校中还没有一所院校开设过建筑彩画相关课程。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沙介绍说,研习古建彩画中的中华文化精神,不仅对于了解和传承独到的东方审美观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于延续中华建筑文化血脉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在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中,美术学院虽有壁画专业,但建筑彩画通常不被列入教育内容;建筑学院虽有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但是存在工科学生艺术造诣相对薄弱的问题。由此,古建彩画的重要性和教学被人们选择性地遗忘了。他认为,把古建彩画引入高校教学体系是必要而且紧迫的。“依然健在的彩画老匠人年事已高,将他们的经验和绝活继承下来,尽快抢救和保住祖先最精华的东西是当务之急。” 


    将原版古建彩画信息记录下来、传承传统古建彩画技艺是李沙教授多年来的梦想。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他自2010年起着手对古建彩画进行研究,先后参与了故宫东华门城楼内檐测绘调研、青海省乐都县瞿昙寺明代藏传佛教彩画测绘等项目课题,深入现场勘查,获得了宝贵的数据,为日后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现代数字技术搭桥古建彩画保护迎新机遇 


    长久以来,古建彩画技术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信息留存技术,人工记录彩画效率极低、照片留存又难以反映彩画全貌。在展览现场,一套体感仪吸引参观者纷纷驻足体验。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能让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了解和欣赏古建筑的材料、构造以及彩画的颜色、材料、画法等信息。 


    据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筑基因工作室主任曹闵介绍,此套设备运用了VR(虚拟现实)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古建彩画的颜色、技法、构图等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准确记录下来,并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呈现于观者面前,实现全方位、多角度三维立体欣赏。这套设备的优势就在于它能构建一座在线展厅,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 


    据悉,这一技术不久就会应用于教学。对此,李沙说:“感官式体验将在古建彩画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更直观、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借助平台亲手学习绘制彩画,实现学与练相结合的目标。” 


    未来,数字化体验设备将以更丰富的数据信息记录古建筑的各种“基因”,并通过教学、游戏等多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让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更好地传承。
相关资讯: